松子为什么这么贵?这是一个人和松鼠之间的游戏
这篇文章是根据“自然历史”写成的
每次看松鼠吃坚果,都很治愈,忍不住想买点吃的。
但是坚果太贵了!
单独拿松子。作为国产产品,价格几乎高于进口坚果。反正我从来不按斤买松子,一包100g的松子打折后就要二三十块钱。
今天广告位空了,松鼠都给我了。
去年秋天,我们编辑部去长白山,亲眼目睹了松子的收获过程。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贵了。
松子:不摘,打
8月底,长白山的暑热并未消失,玉米地的“绿纱帐”拉长,葵花结出了黑籽。葵花籽的成熟意味着是时候摘松子了。按照当地人的说法,就是“打塔”。
松塔只生长在树梢上,打塔的人应该爬到树冠顶端,用长杆把它们钩掉。塔杆长约5米,顶端系有铁钩,可以挂在树枝上,自由向上爬树。
打塔人的脚上有一个谜:他们的腿上绑着一个简单的铁工具,一根L形铁棒靠近他们的腿,底部内侧有一根铁刺。“这是一条‘脚带’!”
别看脚心的铁刺。它只有一英寸长。找到合适的角度,扎进后备箱,就可以坚定专注了。扎破的树干会流出松节油保护伤口,但不会影响生长。
图中的“模特”是编辑苏,穿着登山鞋,其实并不合适。打塔人穿解放鞋,鞋底薄,方便捕捉脚底下的感觉。
脚扣比用来爬电线杆的镰刀形脚扣更灵活。有了它,你可以在几分钟内爬上20米高的树。我们借用了它,尝试了它,却发现很难控制,就像《火影忍者》中的查克拉.
森林中的一些松树底部有许多树枝,一些打塔者甚至不用系脚。他们只是踩着树枝往上走。这也需要技巧和勇气,因为松枝只在树干附近稳定,稍向外就脆。
长白山二道白河,有用氢气球打塔的人:人坐在吊篮里爬到树顶打架,地上的同伴拖着绳子,拖着氢气球在树林里活动。
但是氢气球一旦不被抓住就飞走是非常危险的。前两年的新闻里有一个故事,塔机战斗机差点飞到朝鲜。
总之,无论哪种方式,打松塔都是缺乏保障的,即使你有丰富的经验,也有很高的风险。
100:15:4
松塔建成后,人们只能把它抬出去,有时甚至需要把松塔扛过大山,因为松树林往往在深山里,不能坐车走。
宋庆铁塔每根重近1公斤,装满它的袋子重100公斤。不过这个重量大部分会在脱粒后报销。每袋100斤最终会变成15斤左右的带壳松子,然后是4斤的带壳松子。
你知道为什么这次松子这么贵。很辛苦。
来源:卡通创意
你可能会问,我们周围不是有很多松树和松子吗?何必呢?
事实上,虽然大多数松科植物都能结松果,但绿化带的油松产生的松果种子很小,大部分都不能吃。
在中国,食用松仁主要来自红松(市场上的“东北松仁”)和华山松(市场上的“云南松仁”)。另外,黑龙江的湿地松等松树的种子也是可以食用的。
市场上还有一种“巴西松子”,主要是进口的。虽然中国有产“巴西松子”的藏白松,但它们是“极其危险”的保护植物,不能采摘。
人们用松鼠抢松子
八月底被击落的松树都是绿色的,鳞片潮湿多汁。打塔人说,每年打塔季前期,塔都是这样,水足重,后期是sl
如果不一直打下去,松塔最终还是会“成熟”的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还要冒险提前爬树打塔呢?这是为了超越小动物。
当松果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,它就牢牢地长在树上
梢,鳞片紧紧包着种子,小动物很难剥开它。而等到成熟,鳞片张开,那时人可抢不过松鼠和鸟。打塔人老陈说:“灰鼠子、花鼠子会把整个塔皮(鳞片)都扒掉,扒得溜光溜光的!它也精,扒完你一看,不成的、瘪的松子全留在里面,好的全拿走了。还有一种像乌鸦又像喜鹊的鸟,它也会吃。一个松塔它光吃上面一半,底下一半可能是啄不着,就剩在那儿。”
图源:图虫创意
老陈还说,有的年头灰鼠多,人们打塔,它们就在林子里窜来窜去,甚至跟人抢食。松塔一落地,灰鼠赶紧拨拉一个叼上树。人吓唬它一下,它也不跑,在枝头龇牙咧嘴地示威。
我们还听说,松子收获的时候,有些灰鼠会在枝头嗷嗷哭,甚至冒险去扒拉装好的麻袋,试图抢回一些松塔……
“这些松塔本来都是它们的,是我们把它们的过冬粮抢走了。”提到这些“竞争对手”,他语气感慨。“去年冬天有雪灾,今年灰鼠就少多了。”
人与自然,左右两难
虽然人和松鼠都在抢松子,但其实长白山天然林里的绝大多数红松是松鼠“种”的。
红松种子大而结实,凭自然坠落,传播不了多远。而松鼠总是大量收集松子,一次将三五粒塞进颊囊,再埋藏到隐蔽处,作为越冬粮。如果当年松子丰收,松鼠囤粮多,冬天大雪一盖,总有一些“粮仓”被遗忘,过两年,松子就自然发芽了。
在山里,只要看见三五株松树苗扎堆长,就是松鼠的杰作。这也是红松千万年来固定的繁衍模式。
图源:图虫创意
现在人类拿走了大部分松塔,所以近年长白山里几乎见不到自然萌发的红松幼树了,如今红松的种群数量只能靠人工林填补。然而人工林容易爆发虫害,如果能减少对自然的干预,让天然林自然繁衍就更好了。
但打塔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事,谁不想收获多点?而且这几年山上的树木已全面禁伐,红松更是重点保护对象。松子对承包者来说不是“外快”,而是生计所在。
所以,这简直是个死结:打塔,小动物会饿肚子,红松也难以自然繁衍;不打塔,饿肚子的就是人。
最理想的,当然是像其他果树一样,培育出结果量大、树形矮化的红松,然后专门栽种。但红松的寿命极长,人工栽植的至少要80年才算“成年”,天然林则需两倍于此的时间。建国后的几十年,红松的良种选育才到1.5代。想培育“果用红松”,还需要好几代人漫长的努力。
现在,人们已经研究了一些嫁接红松的技术,虽然目前还不普及,但这确实是一线曙光。希望以后人们能在果园里轻松地采松子,小松鼠也能快快乐乐地吃吃吃。
撰文 | 林语尘
摄影 | 唐志远